- 不满足节能减排(达到节能减排)
- 2024-09-17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重点任务
1、二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着力提高施工阶段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加大对地级、县级地区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力度,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工程建设项目,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
2、建立健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动态监测等手段,实现公共建筑能耗的可计量、可监测。确定各类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基线,识别重点用能建筑和高能耗建筑,促使高耗能公共建筑按节能方式运行,实施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6000万平方米。
3、加强新区绿色规划,重点推动各级机关、学校和医院建筑,以及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商业房地产、工业厂房中推广绿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成肌肉车?
1、其次就是成本而言,相对来说肌肉车所花的设计成本及制造成本都比较高,不走量成本还高这种赔钱的买买没有人会愿意掏腰包的。而国产车企一无强大的资金铺垫,二无肌肉车相关的技术经验。
2、因为肌肉车它太不省油了。虽然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国外的大皮卡和肌肉跑车,但在现实生活中,日系车在我国是极受欢迎的,原因无外乎就是省油。而肌肉车是时代的产物,在美国特定的年代而诞生出的一个类别,它们就是为直线加速而生的。它们的确很酷很快,但相应地也是费油且没有很强的实用性。
3、从政策上看,它们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标准,所以对国内车企不感兴趣。另一个方面,从成本上面设计肌肉车,无疑会增加车辆的成本,加上国内起步较晚,对肌肉车的设计,即使按照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消费,也是一种无所适从的生意,要想市场化,就需要从车辆的其他方面着手,同时,肌肉车的改装也是一种技术。
4、肌肉车的设想首先是不符合大众口味的。在一个人口众多,平均个人收入仅能达到小康左右水平的国家,大家买车的前提首先肯定是经济,划算,耐用,上档次。这就是为什么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在中国推出这么多小排量经济车型,而不是大批量进口高排量车型(科迈罗)。
5、国产车不设计肌肉车,不仅与国产车环境有关,还与政策、成本等因素有关。政策方面,国产车有乘用车双积分、油耗限值等政策法规。就乘用车油耗限值而言,目前上市的乘用车需要满足第四阶段标准油耗的要求,还规定了2020年乘用车平均油耗5L/100km的总体目标。
6、肌肉车在中国不是不让开,而是肌肉车在中国市场卖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实用性上。中国通常是一个家庭一辆车,车子能载一家四五口人是很有必要的。而肌肉车通常是双门四座设计,后座空间还偏小,上下比较不方便,导致了在国人选择的时候不会考虑肌肉车。
城市供暖企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推行供热计量收费,促进用户行为节能。在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同时,应稳步实施按用热量收费制度。建立城市供热能耗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供热行业能耗指标和考核制度,对供热企业的供热耗煤量、能源转化率、管网损耗、换热效率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并与供热经营许可、行业评优创先挂钩。
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从6月1日起对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高效节能空调给予财政补贴,截至2009年底,共推广节能空调500多万台。
节能减排是中央的一项政策,各级政府在落实当中有些也是有硬指标的,如用电用水量。之所以在落实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执行硬指标过死,不考虑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减排难点与对策?
1、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所面临的难点1现阶段建筑能耗过大而能效偏低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特殊时期,建筑能耗过大,而能效却无法达到标准。每年的建筑总量大约为20亿m2,已经快与全球的年建筑总量的50%持平。
2、节能减排困难和问题有这样五点:一是认识不到位。中央提出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
3、绿色施工方案的重难点:规划设计阶段:绿色技术选择与应用:如何根据工程特点和资源条件选择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工艺,如节能建材、节水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并确保其在实际施工中的有效集成和落地。
4、城市碳中和方面,空间容量限制和高能耗污染治理成为难点。城市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碳中和之间找到平衡,包括在城市更新、交通方式和建筑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确保新建城市项目符合碳中和标准。总的来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同努力,涉及多个层面和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