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手册怎么写)
  • 2024-06-04

如何做好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1、【2】准确性:以准确度来表征环境检测准确性。它决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通常用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表示,用标加回收率来评定其准确性。【3】精密性:精密度通常用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精密性用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来评价。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方法:提高认识,突出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就在监测获取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提供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有赖于获取环境要素方法程序的规范性、手段的正确性和分析的客观性。

3、内容:(1)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质量管理。(2)质量控制:①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自我控制质量的常规程序。它能反映分析质量稳定性,发现分析中异常情况,随时采取校正措施。

4、从而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6 认真把握大气环境监测细节 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时,监测人员要做好各项细节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5、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各县环境监测站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切实做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监督,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市、县站确保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论证)相关评审检查。

6、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尹洧主要著作:

尹洧先生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12本论著。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

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质量保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应与其它监测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实施、同时检查,所需经费应有保证。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资料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

3、需要签字依据【关于发布《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三项制度的通知】中第五章第十八条要求:分析测试时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其他方法时,必须进行等效性试验,并报省级以上监测站(包括省级)批准备案。

4、第五条 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承担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的单位(检测场、站)、汽车排气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技术培训。按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经质控考核合格后,发放《机动车尾气准检证》和《机动车尾气检测员合格证》等(有效期1—2年)。

5、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一)环境质量监测;(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大气环境监测详细资料大全

大气环境监测是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测定过程。大气污染监测是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观察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所监测的分子状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卤代烃、碳氢化合物等;颗粒状污染物主要有降尘、总悬浮微粒、飘尘及酸沉降。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监测以下指标:颗粒物:包括 PM5 和 PM10 两种颗粒物,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燃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长期暴露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汽车尾气、锅炉排放等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会加剧空气质量问题。

大气环境中CO2浓度的监测是目前确定CO2是否泄漏较为有效和快捷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来自于储存工程可能的泄漏,以及项目周边环境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有红外线气体检测技术、大气CO2示踪、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三种。

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大气对流层中氮、氧、氢3种气体占996%,二氧化碳约占0.03%,还有一些微量杂质及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汽。

根据环境质量基准,各地大气污染状况、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大气环境的规划目标,按照分级分区管理的原则,规定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污染物,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该指标按照本标准第2条的规定执行。 5 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为三级,新污染源分为三级。